春秋高姓的权贵之族!

姓名人生 15

戳蓝字,加入高氏大家庭!

天下高氏一家亲

无论您在哪里,只要您姓“高”,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天下高氏一家亲” 再点击“关注”,即可加入高氏大家庭,和世界各地宗亲交流。让我们携手同行,弘扬祖德,敦亲睦族,造福宗亲,传播正能量!

高姓:春秋的权贵之族

先秦时期,姓氏问题比较复杂,有同姓不同氏的,有同氏不同姓的。比如齐国姜姓下面分化成吕、齐、丁、丘、高、卢等100多个氏,这是同姓不同氏。春秋时的孔氏,郑国有出自姬姓孔氏,以郑穆公后人孔张的名为姓;卫国有出自古佶姓孔氏,为黄帝后裔,以祖字为姓;陈国有出自妫姓孔氏。而高氏,既有齐国姜姓高氏,是神农炎帝、四岳伯夷和姜太公的后代;又有郑国姬姓高氏,郑国姬姓高氏,应该是颛顼帝高阳氏的后代。后世高姓分不清祖先渊源,于是有“高阳世胄,渤海家声”的混同说法。郑国高氏,春秋时有郑庄公大臣高渠弥、郑文公大臣高克等。再往前,还有周穆王卫士高奔戎(得姓在齐国姜姓高傒创氏之前)。

春秋中期,高姓开始形成。此后,在各诸侯国之间打来打去的岁月中,高姓人因战乱等原因不断播迁。不过,即便如此,大多数高姓人仍生活在今山东、河南、河北一带的北方区域。楚国灭掉越国后,一支高姓人经吴越之地进入楚国,最终到达了海南。

高姓是在齐国形成的,因高傒是周天子赐封的齐国“守国”上卿,其后代子孙在齐国的地位很是特殊,高姓在齐国拥有较重要的地位长达200多年。正因为如此,高傒的后代不可避免地卷入了当时的政治斗争,并因失利而外迁他乡。

高姓世系,《新唐书·宰相世系》及《古今姓氏书辨证》均自高傒(敬仲)开始。高傒生庄子虎,虎生顷子,顷子生宣子固,固生厚,厚生子丽,子丽生止,奔燕(燕国,西周初封置的姬姓国,都蓟,在今北京市境,战国时为七雄之一)。十世孙量,为宋司城,后入楚(都于郢,在今湖北江陵县西北)。另一个十世孙高洪,东汉时任渤海太守,因居渤海蓓县(今河北景县),子孙繁衍,世代官宦,为当地望族,成为高姓族群中最庞大的一支,于是高氏便以“渤海”为堂号。

高固支系,到高竖兵变而瓦解

高傒玄孙高固(高宣子),在齐惠公、齐顷公时是上卿,多次代表齐国出使鲁、晋等国。齐顷公10年(公元前589),齐国和晋国爆发鞌(今山东济南市西北)之战。

战前,高固只身闯进晋军军营,一边捡起地上的石头朝晋军打去,一边趁机抓住一名晋军,抢过晋军的一辆战车,把桑树根子系在车上,以示与其他的晋军战车不同。

然后,高固驾着战车回到齐军军营,在军营中巡回奔驰演说,展示勇气,极大地鼓舞了齐军的斗志。不过,由于齐顷公轻敌,齐军最后还是大败而归。

高固的儿子高厚,为齐景公时的大臣,曾担任过太子光(齐庄公)的老师。齐灵公改立公子牙为太子后,高厚受托出任太傅,辅佐公子牙。

高厚身居高位,不可避免地卷入齐国的上层集团斗争。在任太傅时,曾和国氏一起把齐国执政大臣崔杼驱逐到卫国。齐灵公病危时,崔杼趁机迎立太子光即位,派人杀死高厚。

高厚的孙子高止(字子容),也是齐国大夫,曾经与各国大夫一起为杞文公修建新的都城。但高止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喜欢惹是生非,又居功自傲,独断专权。

齐景公4年(公元前544),高止被齐国宗室大臣公孙虿、公孙灶放逐到了燕国。高止的儿子高竖,以高氏封地卢邑(今山东济南市长清区西南)为根据地进行反抗,发动兵变。

齐国大军包围卢邑,高竖无法抵抗,只得提出一个条件讲和:“只要保全高氏的后代,就把卢邑归还国家。”齐国同意了,高竖交出卢邑后,投奔了晋国。至此,高固这一支系在齐国失势瓦解。

高偃支系,受到田氏家族排挤

尽管如此,高姓人在齐国的上卿地位仍没有动摇。齐人把高傒的另一支后裔中的高偃立为齐国高氏的继承人。

公元前490年,齐景公病重,把公子荼托付给上卿国夏和高偃的儿子高张(高昭子)。高张时任齐国内相,曾多次奉命出使他国,与各国诸侯一起修成了周王城,并与国夏率兵讨伐过鲁国。

齐景公死后,国夏和高张立公子荼为齐国国君(晏孺子)。势力很大的田氏家族的田乞,不愿让公子荼继位。第二年,田乞联合齐国的大夫们率兵入宫。高张、国夏听说,带兵来救,结果在路上战败。高张见大势已去,只得投奔鲁国。

高张儿子高无邳(高无丕),也是齐国大夫,曾在齐荀公元年(公元前485)带兵讨伐过鲁国,13年后又率兵抵御过晋国的入侵。高氏在齐国失势后,他逃奔到了北燕(今北京大兴区东南)。

在田氏家族的排挤和打击下,尤其是田齐国建立后,高姓在齐国的政治基础丧失殆尽,纷纷出走他国。其中,高傒第10世孙高量,官至宋国司城(六卿之一,执掌国政)。高量第10世孙高洪,东汉时为渤海郡太守,定居在渤海郡蓨县(今河北景县),奠定了高姓的渤海郡望,此是后话。

高姓历代名人

高姓名人之最

●高颎,隋代最著名的政治家。北周末,受杨坚(隋文帝)罗致,为相府司录。隋建立之后,任尚书左仆射,执掌朝政。他先后推荐苏威、杨素、贺若弼、韩擒虎等人为将相,颇有知人之明。585年,他又主持推行输籍法,改革财政税收。后因为议论朝政而被杀。

姓钟的名人_姓高的名人_姓叶的名人

●高适姓高的名人,唐代最杰出的边塞派诗人。历任侍御史、谏议大夫、淮南节度使等职。他与岑参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杰出代表,并称“高岑”。其“边塞诗”以描写边塞风光、士兵生活、人民疾苦为内容。代表作有《燕歌行》。

●高树勋,最著名的国民党起义将领。历任北伐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师长、三十九集团军总司令、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等职。1945年10月,他率国民党一个军和一个纵队在邯郸前线起义,反对内战,主张和平,在全国影响很大。中共中央为了进一步分化、瓦解国民党军队和争取国民党军队起义,曾号召国民党军队中的官员学习高树勋部队的榜样,被称为高树勋运动。解放后,曾任河北省人民政府主席、副省长等职。

●高允,寿命最长的高姓名人。他活了97岁,生于390年,卒于487年。北魏官主中书博士、侍郎等职,前后经历5帝,历任要职达50余年。

●高朗亭,出名最早的高姓名人。清朝徽调演员,为四大徽班之一“三庆班”的班主。1790年,16岁的高朗亭随安庆徽班进京汇演,名噪京华。

●高俅,最臭名昭著的高姓奸臣。北宋末期人,因善于蹴鞠而受到宋徽宗的重用。官至殿前都指挥使、太尉。在任时军政废弛,陷害忠良。金兵南下时,随宋徽宗南逃,不久返京病死。

●高敏,20世纪80至90年代最著名的高姓女名人。生于1970年,四川自贡人,为著名跳水运动员,多次获跳板世界冠军。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名人

●高岗,解放初,担任过国家副主席。

●开国少将:高林、高锐、高文智、高占杰、高立忠、高存信、高先贵、高志荣(麻城籍)、高体乾、高厚良、高朗亭、高维嵩、高德西等。

《黄埔军校三百名将》列有高吉人(国民党中将)、高致嵩(国民党追赠中将)、高魁元(国民党一级上将)。

在中国历史上,高姓称帝称王者14人,曾建立北齐、燕、荆南等政权。东魏时,渤海人高洋(高欢次子),于550年代魏自立,建立北齐,历6帝28年。隋末,沧州阳信(今山东阳信南)人高开道于618年称燕王,建都渔阳(今河北蓟县),历时4年。五代时,陕州硖石(今河南三门峡南)人高季兴,924年受后唐封为南平王,建都荆州(今湖北江陵),史称荆南国,历5主40年。北宋元符年间(1098——1100年),云南高升大,有功于段氏大理国,被国人立为大理国王,传子高太明,又按照其遗嘱将王位归还给段氏,仍封为中国公,世为大理宰相,控制大理国政权,被称为高国主。其后裔历经元、明、清数代均为云南土司。

高姓除称帝称王者外,历代都有一些著名人物。例如:春秋时有卫人高柴,为孔子弟子,以仁孝著称;战国末年有燕人高渐离,擅长击筑,当荆轲动身去刺秦始皇时,他曾到易水为其击筑送行;西汉有今文礼学的最早传授者高堂生及以阴阳灾异说《易》的高相;东汉有学者高诱。南北朝至唐代的高姓名人,大多出自今河北景县:北魏有高允(略);东魏有高欢,依靠鲜卑武力,联络山东士族,掌魏兵权,称大丞相,另立孝静帝,执魏政16年,死后,其子高洋代东魏称齐帝,追尊他为神武帝;隋末有山东农民起义首领高士达。此外,唐玄宗时知内侍省事、进封渤海郡公的宦官高力士,本姓冯,因系宦官高延福养子,改姓高。北宋有大将高怀德,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加同平章事,宋太宗时(976——997年)官至武胜军节度使兼侍中。有宋英宗(1063——1067年在位)皇后高太后,宋哲宗10岁即位时(1086年),她以太皇太后名义听政,直至病死;有治水家高超,曾采用新的方法堵塞黄河决口。南宋有造船家高宣,还有词人高观国。金国有诗人高士谈,右丞相高汝砺,封寿国公。元代有左丞相高兴,维吾尔族画家高克恭,戏曲作家高文秀,翰林学士高智耀。元末明初有戏曲作家高则诚,诗人高启。明代有诗人高棅、高叔嗣,大臣高拱,戏曲作家高濂,东林党首领之一高攀龙。明未有农民起义领袖高迎祥、高一功。清代有书画鉴赏收藏家高士奇,画家高其佩、高凤翰、高翔,文学家高鹗,湖北襄阳农民起义军首领高均德。近现代有诗人高旭,画家高剑父,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高成山。

赣南名人还有出自于都、在土地革命时的面对酷刑坚贞不屈的著名英烈高克勤,出自南康的赣南著名编剧高萱兰等。

外籍华人中,美国有世界一流科学家高锟,印度尼西亚的高立文,拥有财富约4亿美元,被列入“世界华人亿万富豪榜”。其他国家也有一些高姓杰出人才。

南海人高固,辅佐楚王建广州

春秋战国时,北方的郑、燕、宋、晋、鲁等国和南方的越国等,都出现了高姓人的身影,这和齐国高姓的不断外迁有一定关系。

《广东通志》记载,东周显王时,楚威王灭掉南越国(今广东一带),南海人高固归顺。富有才能的高固受到楚威王赏识,被任命为宰相。

高固喜欢学习和钻研学问,经常劝诫楚威王多看看书。但楚威王日理万机,没那么多时间看书。高固就节选了《春秋》一书中论述成败的40篇文章,献给楚威王。高固任宰相期间,建立了楚庭(今广州市)姓高的名人,在楚庭兴办学校,“文教日兴。”为广州教育事业的初步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

据说,当时有5个神仙骑着5只羊来到楚庭,5只羊口衔着谷穗。神仙把谷穗送给当地人,并祝福这里的人从此永无饥荒。然后,神仙化作一缕青烟腾空而去,5只羊留在人间化为石头。

当地人认为这是一个吉兆,绘制了5个仙人和5只羊的头像,作为高固对楚庭的功劳。广州“五羊城”名称即由此而来。现在广州越秀公园内,还保存一座刻有“古之楚庭”的石牌坊。

在高固的辅佐下,楚国逐步强大起来,成为战国七雄之一。高固自称是齐国高姓的后裔,他的子孙在广东发展繁衍,高固被尊为广东高氏始祖。

郑国高克,不受待见逃奔陈国

其实,春秋时最早见于史籍的高姓人,是郑国大夫高克和高渠弥,比高傒要早。

高克不知咋的,在郑国混得不怎么好,大家都不待见他,郑文公叫他带兵到黄河边驻扎屯守。高克不知内情,傻呵呵地待在那里,满心期盼着组织召他回去。谁想,他成了被世界遗忘的人,脚底都长出树根了,还不见郑文公让他撤回的通知书。

姓钟的名人_姓高的名人_姓叶的名人

时间一长,高克没崩溃,他手下的军队先崩溃了,士卒逃的逃,散的散。高克一气之下,也逃亡到了陈国。郑国人为此还给高克作了一首诗《清人》:“清人在彭,驷介旁旁。二矛重英,河上乎翱翔。清人在消,驷介镳镳。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清人在轴,驷介陶陶。左旋右抽,中军作好。”

郑国高渠弥,发明鱼丽阵战法

相比高克,能文能武的高渠弥在郑国混得风生水起,深受郑庄公的赏识。高渠弥不但积极参与郑国高层的政治斗争,还为郑国建立功勋。

郑庄公37年(公元前707),周桓王以郑庄公不去朝见他为由,率周王室军队及蔡、卫、陈、虢等诸侯联军攻打郑国。高渠弥统领郑国中军迎战,协同郑庄公,大败联军。

值得一提的是,高渠弥发明创造的鱼丽阵战法首次亮相并大显神威。所谓鱼丽阵,是环绕战车疏散配置步卒的一种作战阵法,因车与车之间形似鱼鳞,故名。

作战时,战车在前,步卒分散配置在战车左右和后面。战车上的甲士如果出现伤亡,可由步卒补充上去,继续战斗,形成车步协同配合、攻防灵活自如的战阵体系,即所谓“先偏后伍,伍承弥缝”。

这种阵法,讲究车步协作的严密性,可有效保护自己、杀伤敌人,是高渠弥对古代军事战法的一大贡献。

在高氏一些族谱中,有的尊奉高渠弥为受姓始祖。

相传齐太公的六世孙齐文公有儿子受封于高(今河南),人称公子高。公子高的孙子溪同齐襄公的弟弟公子小白是好友。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溪联合其他大臣一起平定内乱,诛杀公孙无知,迎立公子小白为君,史称齐桓公。齐桓公为了表彰溪的功劳,便赐他以祖父之名“高”为姓。高氏后来世袭齐国上卿之职,成为春秋时齐国名重一时的权贵之族。据考,高姓有声望的世家大族居渤海郡(今河北沧县)。又,孔子弟子高柴,至北宋时追封为“供城侯”,入祀孔庙,故名“供侯堂”。

据《石城县志》记载:高姓是唐至五代南迁居赣南的。五代时,有高氏从福建宁化迁石城横江。南宋淳熙年间,高旷随朱熹讲学于闽武夷精舍,后携全家迁居于福建邵武。宋末元初,后裔迁汀州宁化石壁。另有高六九公,宋时自江西抚州迁居淮土。高姓有分迁长汀、上杭、武平与南靖。明洪武年间有移迁广东大浦、梅州、兴宁等地。《渤海宁都东关高氏四修族谱》载:“高尔财于明朝天启年间从福建建宁迁宁都固厚里屋。”

由此可见,高姓也是早期南迁赣南闽西形成的客家重要姓氏之一。

据史书记载,高姓主要名人有:高颍,隋代最著名的政治家,执掌朝政时,先后推荐苏威、杨素、贺若弼、韩擒虎等人为将相,颇有知人之明。又主持推行输籍法,改革财政税收。后因为议论朝政而被杀。高适,唐代最杰出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杰出代表,并称“高岑”。高朗亭,出名最早的高姓名人。清朝徽调演员,为四大徽班之一“三庆班”的班主。

姓高的名人_姓钟的名人_姓叶的名人

姓叶的名人_姓高的名人_姓钟的名人

学传统文化,做当代智者

为高氏点

赞!

我转!

姓叶的名人_姓高的名人_姓钟的名人

弘扬祖德

敦亲睦族

造福宗亲

传播正能量!

推荐内容: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