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你更多纠结的应该是后面那种情况,为什么会有有姓在后的出现。
正确的格式是【“氏”+“姓”+“名”】,只是有些记载没写“氏”写了“名【“姓”+“名”】,有些记载写了“氏”没写“名【“氏”+“姓”】,所以有人误把“氏”当了“名”,所以觉得姓在后面了。
这个地方要先聊“姓”和“氏”的区别和由来。在以前人类人数少,又需要大量人力劳动生存的年代姓后,女性的地位往往高于男性。“姓”是证明你的祖先来源,虽然现在大多都跟爸爸姓,但是按道理来说“姓”和“氏”的追溯是在母系氏族制度时期。发现没有“姓”是女字旁,“姓”和“氏”一分为二,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是后来社会的变化男子地位高于女子,所以母系姓族转变成了父系姓族。
拿“宣姜”举例(卫宣公的夫人),姜是她本身的姓,她前面的并不是她的名姓后,而是丈夫的氏。
春秋时期,我们可以很明确的知道那个时候已经是父系社会了,男子地位大于女子。女子一般是出嫁前与父同氏,出嫁后与夫同氏。但也可以一直用父的氏,死后记载冠以配偶的谥号【文姜】。
有时候父亲在写信记录中称自己的女儿一般是“夫氏+女姓”,丈夫称妻子一般是“父氏+女姓”,妇人自己一般自称“夫氏+女姓”,别人记载的时候当然可以称呼女子为“夫氏+女姓”【齐宣】,也有记录为“国名+女姓”【秦姬】
只是叫法很多,所以就出现了有姓在前在后的情况,名一直是在姓后面的,只是有些人……没有名,或者是她是个小人物没有人在意她的名,所以就按“夫氏/父氏/国名/谥号+母姓”记录。看别个记载的时候有没有写氏,有了氏就有人误把氏当名,给人错觉姓在后面了。
所以发现没有,那种你说的有记载的姓在后面的情况,大部分是妹子。
推荐内容: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