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固然是一部分原因,但其实北朝的时候,李姓名人就已经非常多了。
毕竟五姓七家,李姓占二(赵郡李姓三祖和陇西李姓)。这是北朝就早已奠定的格局。
例如北周著名的八柱国十二大将军,20人里就有3个姓李的了(李虎、李弼、李远)。仅次于4人的元姓,与3人的宇文姓并列。
这还不完全说明问题,因为元姓这四位(元欣、元赞、元育、元廓)都是宗室,一家的。而宇文这三位里,宇文泰和宇文导也是叔侄关系。反观李虎、李弼、李远(包括他的兄弟李贤和李穆),彼此之间毫无亲戚关系,即使李虎和李远都号称是陇西李氏,他们之间也早完全分支了。
周书 卷15: 李弼字景和,辽东襄平人也。
周书 卷25: 李贤字贤和,其先陇西成纪人也。曾祖富,魏太武时以子都督讨两山屠各殁于阵,赠宁西将军、陇西郡守。祖斌,袭领父兵,镇于高平,因家焉。
旧唐书 卷1: 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姓李氏,讳渊。其先陇西狄道人,凉武昭王皓七代孙也。
而除了这三族外,北周这边有名的李姓还有李和、李迁哲、李彦、李昶、李延孙、李棠等人,这些人之间也都没有亲戚关系,很多连籍贯都完全不同。
周书 卷29: 李和本名庆和,其先陇西狄道人也。后徙居朔方。父僧养,以累世雄豪,善于统御,为夏州酋长。
周书 卷44: 李迁哲字孝彦,安康人也。世为山南豪族,仕于江左。
周书 卷37: 李彦字彦士,梁郡下邑人也。祖先之,魏淮南郡守。父静,南青州刺史。
周书 卷38: 李昶,顿丘临黄人也,小名那。祖彪,名重魏朝,为御史中尉。父游,亦有才行,为当世所称。
周书 卷43: 李延孙,伊川人也。祖伯扶,魏太和末,从征悬瓠有功,为汝南郡守。父长寿,性雄豪,有武艺。
周书 卷46: 李棠字长卿,勃海蓨人也。祖伯贵,魏宣武时官至鲁郡守。有孝行,居父丧,哀戚过礼,遂以毁卒。宣武嘉之,赠勃海相。父元胄,员外散骑侍郎。
然后还有当时没啥存在感的呢,就是李靖的祖父李崇义(陇西李氏丹阳房),李大亮的祖父李纲(陇西李氏武阳房),太子杀手李纲(和李大亮祖父重名)父亲李制(渤海李氏),以及后来成为隋臣的李雄(赵郡李氏西祖)、李礼成(杨坚妹夫,陇西李氏绛郡房)等。
旧唐书 卷67: 祖崇义姓国,后魏殷州刺史、永康公。父诠,隋赵郡守。
旧唐书 卷62: 李大亮,雍州泾阳人。后魏度支尚书琰之曾孙也。其先本居陇西狄道,代为著姓。祖纲,后魏南岐州刺史。父充节,隋朔州总管、武阳公。
旧唐书 卷62: 李纲,字文纪,观州蓚人也。祖元则,后魏清河太守。父制,周车骑大将军。
隋书 卷46: 李雄,字毗卢,赵郡高邑人也。祖榼,魏太中大夫。父徽伯,齐陕州刺史姓国,陷于周,雄因随军入长安。
隋书 卷50: 李礼成,字孝谐,陇西狄道人也。凉王皓之六世孙。祖延实,魏司徒。父彧,侍中。
在同期的北齐,其实李姓势力也不小。其中赵郡李氏的南祖、东祖、西祖,东祖有李元忠、李浑、李祖娥、李孝贞,南祖有李义深李稚廉兄弟、西祖有李昌仪。
而北齐这边也有陇西李氏,姑臧房的李玙。
北齐书 卷29: 李玙,字道璠,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之五世孙。
这家理论上是李唐亲戚,但实际似乎也没因此得到什么特殊待遇。不过李玙后代人丁兴旺,自己家都成村了。
北史 卷100: 玙子孙繁衍,行人号其宅为李东徐村。
出身不太明显,但也有点儿名气的李姓家族还有李构、李广等。
北齐书 卷35: 李构,字祖基,黎阳人。祖平,魏尚书仆射。
北齐书 卷45: 李广,字弘基,范阳人也,其先自辽东徙焉。
虽然南朝李姓不显,但在主要继承自北朝的隋朝,李姓仍是存在感十足。
光有传的就包括李虎(李安)、李远(李穆李浑)、李和(李彻)、李弼(李衍李密)、李雄、李礼成、赵郡李氏东祖(李孝贞)、李谔李士谦李德饶(这三个貌似是赵郡李氏东祖的)、李充(不确定是陇西李氏哪房的)。
除了之前这许多外,又增添了李德林家族、李圆通家族、李景(和李圆通父亲同名,但应该不是一个人)家族、李子雄家族等。
隋书 卷42:李德林,字公辅,博陵安平人也。祖寿,湖州户曹从事。父敬族,历太学博士、镇远将军。
隋书 卷64: 李圆通,京兆泾阳人也。父景,以军士隶武元皇帝,因与家僮黑女私,生圆通。
隋书 卷65: 李景,字道兴,天水休官人也。父超,周应、戎二州刺史。
隋书 卷70: 李子雄,渤海蓨人也。祖伯贲,魏谏议大夫。父桃枝,东平太守,与乡人高仲密同归于周,官至冀州刺史。
另外还有一些具体出身不详的李姓名人,包括博陵李文博(可能和李德林同族)、东海李子通、武威李轨、以及祖籍太原的李淳风等。
综合来看,其实可能在隋朝时,李姓就已有成为第一大姓的存在感了。
再开个脑洞,感觉这就是隋末出现“李氏应为天子”等谣言的重要背景呀,什么叫群众基础啊(战术后仰)。
隋书 卷37: 后帝讨辽东,有方士安伽陀,自言晓图谶,谓帝曰:“当有李氏应为天子。”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