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是否给QQ起过官方正式中文名称?

姓名人生 16

1996年,三个刚刚服完兵役的以色列青年维斯格、瓦迪和高德芬格开发出一款在互联网上能够快速直接交流的软件,他们为新软件取名ICQ,即“I SEEK YOU(我找你)”的意思。ICQ支持在互联网上聊天、发送消息、传递文件等功能。他们成立了公司,向注册用户提供互联网即时通讯(IM, )服务。作为一个互联网通信工具,ICQ的互动性远高于BBS及电子邮件,只要将亲朋好友的呼号列在联络人列表上,就可以知道对方在连线或离线状态,又可以随时对谈,因此它备受年轻人青睐。ICQ的用户增长非常惊人,不到一年时间就成为了世界上用户量最大的即时通讯软件。1998年底,以色列的公司被美国在线以4.07亿美元收购,此时,ICQ的用户数已经超过1000万。

就如同所有的互联网创新产品都能够在中国找到它的仿效者一样,早在1997年,就有人开始投入开发ICQ的汉化版。从现有资料看,台湾的资讯人公司第一个推出了繁体中文ICQ,起名为CICQ,1998年8月,资讯人进入内地市场,推出简体中文版的PICQ。几乎于此同时,南京有两位青年工程师创立北极星软件公司,推出了一款类似ICQ的产品“网际精灵”。

马化腾在润迅时期就已经注意到了ICQ,他曾在公司内部与同事讨论过研发这款产品的可行性,有一位高级主管问道:“它能赚钱吗?”得到的回答是否定的。这位主管当即把话题转移掉了。后来有坊间传言,“ICQ公司到中国寻找合作者,曾与润迅接触,马化腾正是被派出的谈判者,在润迅放弃这一项目后,马化腾独立出来创业”,是为不确。

马化腾团队投入于ICQ开发,是一个偶然的事件。

就在1998年的8月前后,马化腾在广州电信的信息港上“闲逛”,无意中看到一个招标新闻,广州电信想要购买一个类似ICQ的中文即时通信工具,现在公开向全社会招标。马化腾当即与张志东、曾李青商量,他们觉得技术难度不大,可以去试一试。但是,招标会马上就要开了,已经没有时间做出产品,只能做一个技术方案去竞标。

第二天,曾李青去打听消息,很快带回来一个沮丧的情报:此次参与竞标的是广州电信旗下的飞华公司,他们已经完成了所有的产品开发,起名为PCICQ。“这就是一个内定的标,我们去了,也绝对没有机会。”曾李青在办公室里嚷嚷说。

但是,马化腾还是决定一试。他与张志东关门数日,写出了一份竞标书,他们必须要给这个“纸上产品”起一个名字,马化腾想到了open(开放),于是就叫OICQ,中文名为“中文网络寻呼机”。

正如曾李青所预料的,在竞标会上,广州电信没有给腾讯任何的机会,飞华不出意外地成为了中标者。

在回到深圳后,五位创业者坐下来,讨论一个问题:是不是“真的”要把OICQ给开发出来?在许晨晔的记忆中,这是腾讯历史上第一次发生了激烈争论的时刻:“那次,大家争论得挺热烈的,说什么的都有,主要是一点也看不到赚钱的机会。而且,前面已经有台湾资讯人、网络精灵和飞华在做了,市场还需要第四个‘汉化ICQ’吗?但是,美国在线花几个亿买走ICQ又好像很给力。当然,大家最后还是听马化腾的。”

马化腾说:“要不我们先把它养起来吧。”

我曾经问过很多受访者同一个问题:为什么ICQ没有一个中文名?

在中国经济起飞的前三十年,绝大多数的外国公司或商品进入中国市场时,都会——而且必须起一个中文名,原因是,70%以上的城镇或农村消费者不知道如何念英文字母,一个没有中文名的企业或商品,其实就意味着对70%的消费者市场的蔑视和放弃。一个非常著名的例子是:20世纪90年代,广东惠州出现了一家名叫TCL的电视机公司,当它的产品被摆放在乡镇商场的柜台上时,绝大多数的人不知道如何念它,因为它聘请了当时最著名的电影演员刘晓庆出演广告片,所以常常被叫做“刘晓庆的电视机”.后来,公司不得不在“TCL”的前面加上了一个很中国式的名字:“王牌TCL”。

即便在信息行业,这个规律仍然有效。马云曾回忆,被引进到中国时,一开始直译为英特耐特网,当他滔滔不绝地向别人推广的时候,那些从小唱着“英特耐雄纳尔(,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长大的中年人常常会小心翼翼地提问说:“您是在推销共产主义吗?”后来,被改译为信息高速公路,再后来,又定名为互联网。与此类似,E-mail被翻译为电子邮箱, 被翻译为门户网站。而ICQ,一直到它消失的时候,仍然没有一个中文名。

很多人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张志东的解释也许是真相之一:没有人把它看成是一个大行业,它太“小众”了,以致于懒得给它起一个中文名。

后来的事实确乎是这样的: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门户网站一直是中国互联网产业的主流模式,以即时通信起家的腾讯长期被边缘化,不知道如何描述自己的重要性,甚至到它成为行业里注册用户最多、利润最高的企业时,仍然不在“主流”之列。

所以,当马化腾决意把OICQ“养起来”的时候,他也并没有意识到它会成长为一个“小巨人”。他对我说:“当腾讯正式创办的时候,我们已经看到寻呼机行业令人可怕的下滑趋势,但是又无能为力。我当时的想法是,先把OICQ做出来,养着,反正它也不大,赚钱还是要靠卖软件。”

就这样,刚刚创立的腾讯公司兵分两路,马化腾、曾李青和李海翔等人做网络寻呼系统,张志东带人开发OICQ。

OICQ的第一个版本—— beta build 0210,正式发布的时间是1999年2月10日,距离腾讯创建日的三个月之后。张志东回忆腾讯网名,系统发布前的最后一个细节是,要找一种提示的声音,有人说用敲门的声音,有人说吹口哨,马化腾的提议是用寻呼机的嘀嘀声,他躲到办公室里,用自己的寻呼机录下了声音。

也就在这段时间,美国在线对腾讯的起诉案在全美仲裁法庭判决,2000年3月21日,仲裁员詹姆士·卡莫迪签署了仲裁判决书,判定腾讯将OICQ和域名归还给美国在线公司。对于腾讯来说,这不是一个意外的结果,在1999年10月收到律师函之后,张志东就着手新版本的开发。让大家苦恼的是,用什么新名字来代替OICQ。根据几位创始人的回忆,新名字的诞生过程是这样的:有一天,吴宵光在公交车上听两位网友在聊起他们的OICQ号,将之叫作QQ,他回到公司后说起此事,立即得到马化腾的回应:“就是叫QQ了。”QQ从此定名。

不过,我在查询当年报纸时,也发现了另外一种可能性。2000年9月7日的《南方都市报》刊出过一篇题为“将聊天进行到底”的新闻稿,记者写道:“支持成千上万的网虫们乐此不疲的是网络聊天软件,这类软件中以ICQ和OICQ最为著名,因此聊天软件理所当然地被一些业内人士亲昵地称作为QQ。”也就是说,在早期的一段时期里,QQ是所有聊天软件的非正式统称,它后来被腾讯大胆地“据为己有”。

2000年11月,腾讯推出版本,OICQ被更简洁的QQ正式取代,原来的域名也被放弃,代之以新的。版是QQ迭代历史上的一个经典版,在这个版本中,第一次采用了多种级别的保密选项腾讯网名,增强了个人资料和保密信息功能,推出了QQ资讯通和腾讯浏览器( ),这意味着QQ由一款纯粹的即时通信工具,向资讯门户和虚拟社区悄悄转型,日后QQ的种种变型都基于这一理念。此外,张志东还消除了一个法律隐患:之前的版本中,腾讯肆无忌惮地采用了唐老鸭、大力水手、米老鼠等迪斯尼公司的卡通形象,此次也被全数去除,换上了东利行设计的企鹅系列卡通形象。

推荐内容: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