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72年,一位落难公子跑到齐国寻求避难,天下霸主齐桓公伸开双臂收留了他,并给他提供了优厚的待遇。岂料,这位公子是“入侵物种”,286年后,他的后人鸠占鹊巢,“姜齐”的空壳子成了“田齐”的新家。
这位落难公子叫陈完,是陈厉公的儿子。陈完出生时,周王室的太史正好在陈国,于是陈厉公请太史替孩子卜卦算命。
太史看着卦象连呼神奇:“这孩子有做诸侯的命,可又不是在陈国,且不是发生在他本人身上。太奇怪了!不在陈国就一定是在其它国家,应该是姜姓国家吧。不发生在他身上,那就一定发生在他的后代身上吧。”
提前300多年就预言了“田氏代齐”,我很惊讶这位牛叉的太史怎么就没留下姓名,齐桓公还毫无顾忌地收留了这条“冻僵的蛇”?
陈完怎么成了落难公子呢?原来他老爸陈厉公得位不正,是从哥哥陈桓公手上夺来的侯位。陈桓公的儿子们不服,于是又反杀叔叔夺回了国君之位。此时在位的陈宣公,就是陈桓公的儿子,陈完的堂哥。
这位陈宣公犯了一个“天下男人都会犯的错”,他宠爱小老婆,爱屋及乌,也就非常疼爱小老婆的儿子。于是陈宣公被周幽王附体,想干掉太子御寇,废长立幼。
人一旦起了贼心,瞅谁都是贼。陈宣公心怀叵测,总觉得御寇天天往陈完府上跑,肯定没安好心。于是他先下手为强,杀了御寇。
陈完得到报信吓坏了。谁都知道御寇最好的朋友就是陈完,如今御寇被以谋反罪杀了,他陈完怎么能安然无事,况且他原本就是国君的儿子?
于是陈完鞋底抹油跑了。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因为内讧导致公子、公孙流亡他国的事比比皆是,一般情况下他们不愁活路,一则他们的母亲大多是各国公主,二则流亡势力正是敌对国家可以利用的工具。
齐桓公收留陈完则属于第三种情况:宣示自己主持公道的霸主地位。齐桓公出手很大方,给了陈完一块封地,还准备让他担任“卿”。
卿,相当于丞相兼太尉,军政一把手,且可以世袭,一般情况下,这个职务只能由公室子弟担任。我个人认为齐桓公此举就是做作,他不可能真心任命陈完为卿相,陈完也绝不敢接受。
果然陈完很明智,打死也不肯接受,于是齐桓公顺水推舟,改任陈完为“工正”,相当于建设部部长。
齐国的上卿国懿仲见陈完气度不凡,也请人偷摸算了一卦,结果是陈家在齐国五代后发达,八代后无人可比。于是国懿仲毫不犹豫地驾着马车,把女儿送上门。
国懿仲,姜姓国氏,齐国公室子弟,有了这门婚事的加持,陈完立刻在齐国扎下了根。为了表示与陈国不再发生瓜葛,他根据谐音,将自己的姓,从“陈”改成了“田”(古代陈、田同音),所以史上也称陈完为“田完”。
适应了齐国生长环境的田氏,从这一刻开始,异化成了疯长的“入侵物种”。
田氏的特殊身份,让他们同时收割两大政治利益:其一,享受了宗室世系的待遇,其二,享受了外戚的优待。当别的宗室随着代系的繁衍走向衰微时,田家却可以靠婚姻关系不断巩固地位,比如,田完的玄孙田无宇娶了齐庄公的女儿孟姜。
这个“孟姜”,并非哭倒长城的那位“女汉子”,孟,是指排行老大,孟姜就是指姜家的长女,是个俗称,而不是名字。
基于齐庄公的信任,田无宇对外征伐卫、晋,对内消灭了庆氏、栾氏、国氏和高氏几大公室势力,同时又收买人心,培植家族势力,让田氏跻身齐国最牛的“公室”行列。
正如国懿仲所言,田无宇恰好是田氏第五代。此后田家几代人不断向百姓施恩惠,又花样百出地收买士族子弟。
举两个例子:
大斗借粮,小斗还粮:田无宇的儿子田乞当大夫时,他向老百姓借出粮食都用大斗,可是百姓还粮食时,却一律用小斗。明摆着老百姓占了便宜姓栾,吃亏的是齐国,可齐景公竟然也不制止,结果好名声全被田乞独吞了。后来田乞的儿子继续沿用这个花招,为田家攒足了人气。
利用美女向士族借种:估计您看了小标题会合不上嘴,这是田常发明的“专利”。田常广选齐国高挑美女充实后院,然后鼓动田家的宾客、舍人,跟这些美女“互动”。但有一个条件:“劳动成果”归田常。如此一来,田常拥有70多个“儿子”。
这还叫条件吗?于是田家的声望爆棚!
事实上这些宾客和舍人绝不是一般战士,他们要么是出身于姜姓的公室后人,要么是列国的公室子弟,这些人统称“士族”,虽然没了政治待遇,但都是胸中有丘壑,且与各国政治势力能搭上钩的牛人。
这么优厚的条件,放你头上,是不是也想去田家试一试?
田家发展到这时候,已经可以把国君玩弄于股掌之间了,晏婴出使晋国时就曾直言不讳地对人说:“我们齐国的国政,早晚会落到田氏手上。”
果然,田常后来操盘弑杀了齐悼公,拥立了傀儡齐简公。后来田常又亲自操刀,干掉了齐简公,拥立了齐平公。
至此,田氏已经完全掌握了齐国国政,田常与各国诸侯互通使节,支持韩赵魏三家分晋,各国诸侯也默认了田氏的实际地位。
公元前405年,齐宣公薨世,田和拥立吕贷为君,是为姜齐末代诸侯齐康公。这位齐康公秉承父祖的“傀儡精神”,乐于纵情酒色。这也不能怪他,这么活着至少不会被田和干掉。
公元前391年,田和给齐康公搬家,将他迁徙到到一个风景迷人的海岛上,还贴心地给他建了一栋“海景房”,从此他从国君变身“岛主”,每天在山坡上挖灶烤海鲜吃。
田和则搬进了姜家庄园,成了齐国的新主人。有意思的是,田和都懒得给“庄园”换个名字,依然沿用了“齐”。
公元前386年,在各大诸侯国国君的呼吁下姓栾,天下一号傀儡周天子周安王,宣布正式册立田和为诸侯,从法统上承认了田氏代齐的合法性。
公元前379年,“岛主”齐康公安静地死了,姜齐最后一个标志消失在历史舞台。
您可能要问,齐康公就没有儿子吗?姜氏公室子弟一麻袋一麻袋的,怎么就被一个“外来物种”欺负成这样?
史书没有交代齐康公是否有后人,但这已经不重要了,即便有,也只能学乖,渴望不被灭口就算是最好的结果了。
从上面的介绍可知,田氏代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近三百年,十代人的持续积累。请注意田氏代齐有一个很重要的历史背景:宗法制条件下的政治环境。正是这个环境,创造了田氏代齐的奇迹。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国君其实跟周天子一样,都逐步走向衰微,其根源就在于“宗法制”权力结构的弊病。
天子靠诸侯拥戴,诸侯靠宗室拥戴,由于诸侯不鸟天子,所以天子成了傀儡,同样公室反制诸侯,让诸侯也成了摆设。这就是孔老夫子所说的“礼坏乐崩”、“君臣失序”。
比如鲁国的“三桓”,齐国的“孟孙、叔孙、季孙”,都是公室架空国君的典型。
所以,国君与公室之间是天然敌对关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晋国玩了个极端方式,晋献公几乎杀光了公室。可没了公室,士族力量就乘虚而入,结果还是逃不掉被韩赵魏三家分晋。
这就是“宗法制”的顽疾,无论怎么弄,君权始终受制于以家族为单位的政治势力。齐国走过了“三孙”公室势力掌权的时代,国君特别警惕公室势力。被用来对付公室势力的田氏,就是在国君的刻意豢养下,一不留神变异了。这种状况,其实跟晋国很相似。
等姜氏公室势力回过味来时,田氏已经无可动摇,而姜氏最强大的国、高二氏早就凉凉,其余远支公室子弟,本来就没什么政治待遇,乐得给田氏当快乐的“播种机”。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