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两晋之五胡乱华—苻氏初起

姓名人生 6

闲话两晋之五胡乱华—苻氏初起

冉闵被俘后,慕容恪派慕容评挥军直取邺城,城外的冉魏官员要么投降,要么逃亡,反正燕军所过之处,如秋风扫落叶一样,轻松拿下;但到了邺城城下,城内的冉魏军却没那么高的觉悟,拼命抵抗,就是不降。

留守邺城的将领,名字很好记,看过《三国演义》的兄弟估计都知道——蒋干。

不过此干非彼干,即不会跑到对方营垒中盗书,也不会喝大了上当受骗;这哥们儿坚守城池的决心非常大;准备跟燕军死磕。

可是形势比人强,决心再大,也改变不了困守孤城的窘境。

蒋干第一步就是得找到外援。

外援哪儿找去?

看看四周,近处已无援兵;那就只能往远了找;找谁呢?蒋干想到了遥远的东晋。

使者倒是冲出重围派过去了,可到了江南,人东晋第一句不问战况,先问传国玉玺在你们手中吧?在的话,交出来;然后咱再慢慢谈发兵的事儿。

消息传回邺城,蒋干好悬没气炸了;燕军近在咫尺,你跟我慢慢儿谈?有心回了东晋,可这条路是仅存的救命稻草了。无奈之下,蒋干只得按着东晋的意思,把玉玺派人送往南方。

收到玉玺,东晋倒也没‘忽悠’他,派了些人北上,多少?100多人。

这还不够给燕军填牙缝儿呢,因此还没进城,就被慕容评打得抱头鼠窜。

又坚守了几天,蒋干也顶不住了;一个无法克服的困难摆在他眼前——城里一粒粮食也没有了;城里不论军民人等,都断顿了。

怎么办?

吃人。

吃什么人?

宫人。

史载,“故赵时宫人被食略尽。”

等这帮宫女儿、太监吃的差不多了,邺城便投降了——魏长水校尉马愿、龙骧将军田香开门投降。

史载,“干悬缒而下,奔于仓垣。评送闵妻董氏、太子智、太尉申钟、司空条攸、中书监聂 熊,司隶校尉籍罴、中书令李垣及诸王公卿士于蓟。尚书令王简、左仆射张乾、右仆射郎肃自杀。”

翻译过来的意思是,蒋干顺城墙逃走,冉闵的媳妇儿董氏、太子冉智、太尉申钟、司空条攸、中书监聂熊,司隶校尉籍罴、中书令李垣等一干大臣及冉氏诸王投降;被押解至蓟州,尚书令王简、左仆射张乾、右仆射郎肃三人自杀。

冉魏灭亡,中原进入了慕容氏的前燕时代。

冉魏亡后,中原地区再一次大洗牌。

但是,入主中原的前燕并不太平;这会儿的前燕由于兵力不足,只占了一些大城市,大片区域还没有纳入自己有效的控制范围。

因此,慕容俊遣慕容恪、慕容霸、慕舆根等大将分兵四出,剿灭这些不听话的土豪武装。

而慕容俊自己,则在忙活一件千秋万代的大事——称帝。

闲话两晋之五胡乱华—苻氏初起

细心的兄弟可能会发现,哥们儿对慕容氏的称呼有点儿小乱,一会儿国主,一会儿燕王,一会儿大单于的。

这其实也怪不得在下,谁让慕容家的男人们受中原文化影响比较深,对称帝这事儿不敢操之过急。

那位说了,那这会儿慕容俊就敢了吗?

这只能说,连续的胜利让慕容俊这哥们儿绷不住了。

公元352年,慕容俊即皇帝位,建年号元玺,设置百官。任封弈为太尉,慕容恪为侍中,阳骛为尚书令,皇甫真为尚书左仆射,张希为尚书右仆射,宋活为中书监,韩恒为中书令,其余官员封官授职各有等级。追尊祖父慕容廆为高祖武宣皇帝,父亲慕容皝为太祖文明皇帝。

而就在慕容俊称帝的同年,在遥远的关中长安,也有一位少数民族将领即皇帝位,这便是氐族人苻健建立的前秦。

18年后,前秦灭前燕;当然,这是后话。

好了,让我们暂且远离中原的硝烟,到西北瞧瞧;看看这个新生政权是个什么来历。

闲话两晋之五胡乱华—苻氏初起

氐族,居住在西北一带的古老民族。

关于这个民族的起源,现在史家儿主要有两说:一说氐、羌同源而异流;另一说氐、羌虽自古关系密切,然而从来都是两个不同民族。

第一说认为,殷商和西周,氐族尚未从羌族中分化出来。《尚书牧誓》提及殷商末期周率“蜀、羌、髳、微、卢、彭、濮人”伐商,有羌无氐。殷周甲骨卜辞中,虽已出现氐字,但非族称。

到了春秋战国时,各类记载中开始有了以氐作为族称的记录,说明春秋战国时已有“氐人”存在;不过在先秦史籍中往往氐羌连用或并称。因而认为氐羌同源,氐出于羌。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氐族最终形成单一的民族,是由于有些羌人部落从高原迁于河谷,由游牧转向农耕,并在与周围汉族日益频繁的接触中,受汉族先进经济与文化的影响,使其语言、经济、文化发生变化所致。

第二说认为,氐、羌是既有密切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两个民族。

由于古代氐与羌都是西戎,居住在西方,境地相邻,且多错居杂处,关系十分密切。但从羌、氐的原始分布、经济生活、服饰习惯等方面看,两者差别很大,氐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俗习惯、心理状态,与羌不同,故自古就是两个独立的民族。

那么既然不是羌族,氐族的祖先又是谁呢?这部分学者认为,氐族人的祖先,是三苗人。那也就是说,氐族人与现在的苗族人,是一个祖宗。

为何说氐族祖先是三苗呢?有关资料记载,三苗在上古时期曾经独霸长江南北,当时华夏族还在黄河以西,后来华夏族向东发展,与三苗不断展开战争,三苗干不过,就往长江以南走,走到南方后,又分为两路,一路往西去,一路留在南方。

留在南方的,逐渐演变为今日的苗族人,往西走的,却不见了,走到西方后杳无音讯,消失在岷山以北、渭水上游。那么这部分三苗人哪去了呢?有学者认为,他们没有消失,就是后来的氐族。

氐人不属于游牧民族,以农耕为主,畜牧业为辅,根据考古发现,氐族人活动分布的范围一直在天朝版图上的西偏西南一带。

从西汉至三国,氐人经历了两次较大的迁徙。

西汉时,汉武帝刘彻要搞西部大开发,一声令下,中郎将郭昌等将领率部攻灭西南氐王,置武都郡。创郡立县后,没啥文化又非我族类的氐人颇受排挤和压迫。

本着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的原则,氐人也不断起兵造反;但是下场一次比一次惨;最后被彻底打服;刘彻将其迁往甘陇酒泉一带。

第二次迁徙发生在东汉末年。时天下大乱,而经过了400年休养生息的氐人,此时也日趋壮大;形成四股较大的势力:一是兴国氐王阿贵,居兴国城(今甘肃省秦安县东北);二是百顷氐王杨千万,居仇池山(今甘肃省西和县西南,一说成县西北);三是下辨(或作下辩,治今甘肃省成县西,时称武街城)等地氐帅雷定等七部(各氐王皆拥有氐众万余落);四是河池(治今甘肃省徽县西银杏镇)附近氐王窦茂,拥氐众万余人。

翻翻地图,这些氐王们居住的地方,恰好介于曹操、刘备两集团之间,这就不可避免的要遇到选边儿站的问题。

公元211年,阿贵、杨千万等随马超反曹;结果曹操派猛将夏侯渊西征,灭了阿贵,击败杨千万,后者率众随马超入蜀,投奔了刘备。

公元215年,曹操领兵征讨汉中张鲁,窦茂率众据险抵抗,被曹操攻灭。

公元219年,曹操入汉中,此时夏侯渊被刘备所杀,武都孤远,曹操恐氐部为刘备所用,遂下令雍州刺史张既到武都,迁氐人5万余户出居扶风、天水二郡界内。

未几,刘备占领汉中,进逼下辩姓蒲,魏武都太守杨阜又前后徙武都汉民、氐、傁(或作氐傁)万余户于京兆、雍、天水、南安、广魏等郡县之内。

从220年至240年,武都郡的氐人被强制迁徙或归附曹魏者又有3000余户,被安置于关中。

这里边儿也有一些氐人徙居蜀汉;比如上文所说的四大部中硕果仅存的氐帅雷定。

回头再补充几句——

跟着马超反曹的杨千万跑了,但他的后代没跑掉,被曹操迁徙到天水一带,又老实了一阵,直到司马昭时代,杨千万的后人有个叫杨飞龙的,被封为代理征西将军,以为国拓边的名义,率族人又回到了甘肃武都、阴平二郡,定居下来。

杨飞龙无后,便把他外甥过继为子,他老婆姓令狐,外甥叫令狐茂搜,过继后改姓杨,杨飞龙死后继任为王。

杨茂搜长大后,适逢炎哥西晋建国,十分强盛,他也不敢炸翅儿,后来傻皇帝司马衷上台,这货心痒痒了,眼看着朝廷日渐混乱,无暇西顾,他便于公元296年自封为公,建立了仇池政权,之后渐渐年老体衰,眼瞅着两个儿子为争权打成一团而没办法,直到伸腿瞪眼。

公元317年,也就是东晋建立那一年,仇池政权分裂,一部分地盘由杨茂搜的大儿子掌管,另一部分由他的小儿子掌管。

这俩儿子的名字老大,叫杨难敌;他弟弟,叫杨坚。

再后来,这个仇池政权跟匈奴赵国打了个不亦乐乎。不过,别看这个仇池国弹丸之地,生命力却极其顽强,杨氏后人先后建立的政权一直活到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阴平国王杨法琛因出兵帮助北周益州总管王谦起兵声讨权臣上柱国杨坚(后来的隋文帝),被杨坚派兵灭亡(杨氏后裔曾先后建立过前、后仇池国、武都国、武兴国、阴平国;史学家普遍认为完整意义上的仇池国应该指前仇池国、后仇池国、武都国、武兴国、阴平国五个政权。)。

氐人除了仇池一脉外,在关中、陇右一些郡县形成跟汉人和其他各族交错杂处的聚居区,一个是以京兆、扶风、始平三郡为中心,尤以扶风郡为多,集中在雍(今陕西省凤翔县西南)、美阳(陕西省武功县西北)、隃麋(今陕西省千阳县东)等县;另一分布中心是陇右的天水(今甘肃省天水市)、南安(治今陇西县东南)、广魏(治今秦安县东南)三郡。

广魏郡晋时改为略阳郡,其中最著名的便是略阳蒲氏。

这个蒲氏,便是我们接下来的主角儿。

这位主角儿,唤作蒲洪。

三国曹魏时期,氐族人蒲家由武都迁到略阳郡临渭县(现在甘肃秦安),蒲洪的老爸是部落里的一个小帅,呵呵,不是长的帅,是个小头目(这有点儿像咱们之前说过的石勒)。

不过那会儿他们可不姓蒲,唤作扈氏。后来发生了一件挺有趣儿的事儿,扈氏有姓了。

什么事儿呢?

蒲家后院儿有个池子,这年池子里的蒲草长势喜人,据说“高五丈,五节,如竹形,为时人所异。”,于是街坊邻居说起他们家,都称其有蒲(草)家,久而久之,他们家也就以蒲为姓。

晋永嘉四年,也就是公元310年;此时天下大乱;而在稍微安定一点儿的关西,蒲洪因性情豪爽、为人公道,被族人推为盟主,自称护氐校尉、秦州刺史、略阳公。

刘曜建前赵国,在长安称帝,对这种地方实力派采取怀柔之策,拜蒲洪为宁西将军、率义侯,晋升其为氐王。前赵亡国后,蒲洪曾一度退居陇山。

到了公元333年,这一年石虎打进关中,蒲洪掂量掂量自己的实力,跟杀人狂魔石虎没法比,他很识时务,于是便降了后赵。跟他持相同想法的,还有羌族的首领姚弋仲。

后来石勒灭了匈奴赵国,石虎入关中,别说他挺倚重姚羌和蒲氐;这两人也感念石虎知遇之恩,尽心尽力给石虎当门神。后来石虎撤回襄国时,蒲、姚二人向他建议,关中大族迁往关东,也就是山西河北一带充实国力,石虎纳之。

这人渣脑子不白给,眼珠一转,突然想到个问题,我要是把大户都迁走了,关中一带可就剩下你们俩大个儿了;石虎说,这么办吧,既然你们提的建议,干脆,你们也带个头儿迁吧。

这俩当然明白石虎的意思,也不敢多嘴,挺干脆的就率全族东迁,蒲洪一族最后驻扎在枋头(今河南浚县西东枋城、西枋城),姚弋仲一族则落脚儿在滠头(河北枣强县),两家各自发展。

期间,蒲、姚二人还曾领兵帮着石虎搞定了造反的高力们。

等石虎死后,老石家子孙不肖,你砍我杀的搞的后赵大乱;这俩位草头王都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说起来,这二位都不想跟着老石家的这帮货裹乱;他们的根在关中,只有回到那儿,才算是鱼儿回了大海。

因此这俩都想回到关中。

但是这就有个问题了,关中那块儿谁说了算?

那年头,不讲究合作共赢;想要说了算,首先得拳头硬,因此姚羌和蒲氐便干打了一架,结果老姚败了,蒲洪即将入主关中。

就在回关中的路上,蒲洪改姓苻。

闲话两晋之五胡乱华—苻氏初起

打败姚弋仲,蒲洪敛巴敛巴家当,就准备开路伊马斯。

此时老蒲感觉不错,他在枋头的时候,就有大批秦州、雍州的流民来投奔,回关中的时候,路上又有大量百姓依附,人多势众,老蒲便觉得自己也有了当皇帝的命;因此取“草付应王”的意思,改姓苻。不过史籍记载,他改姓还有一个原因,他的孙子苻坚出生时,背上有“草付”二字,于是蒲洪便认为这是天命所归,暗示他可以称帝,于是就以草付为姓,改姓苻。

这就跟前文对上了,前文的苻洪,蒲洪也。

苻洪准备入主关中的时候,被他打败的姚弋仲依旧在河北滠头一带,而此时,冉闵的政权才刚刚建立,辽东慕容氏也刚刚开始挺进河北。

就在苻洪马上就要启程西去的时候,他遇到了一个人——麻秋。

不知道兄弟们还记不记得这货,之前出现过,曾是慕容恪的手下败将;密云一战,这货的3万人马被全歼,他腿儿着逃出战场;捡了一命。

回到邺城,石虎差点儿宰了他;不过他运气不错,蹲大牢的时候,石虎挂了,这货逃过一劫;但邺城是不敢呆了,在外面谋了个差事。

后来冉闵上台,下达杀胡令,麻秋也干掉了不少羯族人。杀完人,麻秋去邺城投奔冉闵,却不料路上,正遇氐族苻洪的儿子苻雄率军截杀冉魏政权的部队,麻秋刚好遇上,遇上就打,结果被苻雄杀得大败,自己也当了俘虏。

其时苻洪正与姚弋仲争夺谁是关中的话事人,听说抓了个后赵的大将,便叫进来;结果一看认识,便把麻秋放了,不仅放了苻洪还任命其为军师将军。

之后苻洪打败姚弋仲,要回关中,这个节骨眼上,麻秋来了。

当时,冉闵称帝,正和周围打成一锅粥;这麻秋心眼儿活泛了,他也想学学冉闵,自立为王。

想自立为王,前提你得有兵啊;没兵王个屁啊。麻秋便盯上了苻洪的这10几万人。

因此这货准备做掉苻洪,取而代之。

于是这货对苻洪说:领导,啥时候有空,去我那儿,咱喝两杯?

苻洪对麻秋没什么戒心,也就去了。

席间姓蒲,两人喝着大酒儿扯闲篇;麻秋就说,现在中原大乱,倒是关中一带还挺太平,要是谁占了那儿,好好儿经营一番,便能夺取天下。

苻洪心说这不是废话吗,这老爷子心眼儿直,一听麻秋说的,不仅点头称是,还把自己的计划抖搂出来了。

两人越谈越投机。

岂料等苻洪回去,就一病不起了。

老头儿心眼儿直,人可不傻;这病来的莫名其妙,他就觉得有事儿,思来想去,对了,很可能是麻秋那顿酒有问题。

苻洪立刻派人将长子苻健叫到身边,嘱咐大儿子——

我被麻秋害了,这货给我下药儿了,我死以后,你给我宰了他。宰完麻秋,别跟这儿逗留,赶紧回老家关中。待日后实力强大,咱再东出潼关夺天下。

嘱咐完了,老爷子两腿儿一蹬驾鹤西游。

苻健同学坚决执行了老爷子的遗嘱,派人把麻秋给剁了,随后马不停蹄领着十余万大军,星夜兼程向关中进发;进得关中,派兵往潼关上一顿,这就算齐活。

公元350年,苻健入长安;两年后,苻健称帝,国号大秦,历史上的前秦诞生了。

有兄弟可能会奇怪,中原打的热闹,少数民族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变幻大王旗;这么好的机会,怎么不见东晋出兵北伐,收复故土啊?

您甭急,接下来,咱就要说到东晋了;没东晋,不热闹。

推荐内容: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