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与风水地理哲学基础论文

风水开运 15

天人合一与风水地理哲学基础论文文档信息文档编号:文-0513RW(自定义文件编号)文档名称:天人合一与风水地理哲学基础论文.doc文档格式:Word(*.doc,可编辑)文档字数:8419字,(不统计页头页脚及版权声明等文字)文档适用:作为科技论文、电子论文科目,编写学士学位论文、本科毕业论文或发表期刊、评初级职称的参考文献;可作写作参考,解决学术论文怎么写及格式等相关问题。文档仅供学习交流,请勿商用。目录结论1)《周易》是中国古代一部最伟大的哲学和预测学著作3)传统风水地理学的哲学基础是《周易》中的“天人合一”思想4)“人地关系”不仅是现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与核心5)《周易》“天人合一”哲学观对“人地关系”的解释正文风水地理哲学批判——从传统风水地理走向现代风水地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对传统风水地理学的认知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既不要用传统风水地理学科学的一面来掩盖其伪科学的一面,也不要用其伪科学的一面否定其科学的一面,要通过深入研究划清其科学性与伪科学性的界限,弘扬其科学的一面,摈弃其伪科学的一面。科学的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其具有逻辑推理与预言的能力。虽然现代科学是建立在严谨的定性、定量实验基础之上,并有严密的逻辑归纳推理,而现代堪舆学与之相比显得原始落后,但二者竟有类似的追求“预言”的逻辑思维。

因此,应该用科学哲学观认知传统风水地理学,其正确的成分要研究,发扬光大,做到古为今用;而其迷信的成分也要研究,揭示其实质,做到去伪存真,这才是对待传统风水地理学的科学态度。中国风水地理哲学批判无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还是哲学,在其萌芽产生发展过程中,均含有迷信成分[1]。即使欧洲近现代科学的形成与发展,其源头也含有神学思想,甚至一度神学起了主导作用。因此,产生于两千多年前脱胎于易学的风水地理学,含有迷信成分,自然在情理之中。传统风水地理学存在某些迷信和伪科学的思想,有其认识和社会历史方面的局限[4-6],因此,不应苛求古人,而应对传统风水地理学中的迷信和伪科学思想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批判,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中国哲学是综合思维和辩证思维[7-9],而西方哲学是逻辑思维和分析思维[10]。以西方哲学思维考察传统风水地理学,就会认知到其科学和伪科学的双面性。而其中的伪科学成分,正是中国哲学以综合思维和辩证思维考察传统风水地理中的人-空间关系,既确立了不乏经验科学的理念,同时又给传统风水地理学蒙上朦胧、诡异、神秘的面纱,并为大量的迷信活动提供了空间场所,故李约瑟(JosephNeedham)称之为准科学[11]。

准科学的概念包含科学的实质,又掺杂了伪科学的内容。传统风水地理中的迷信产生的原因很多:社会发展的局限性、科技认知的浅薄性、经济生产的落后性、封建统治者及江湖术士的需要性、哲学科学思维方法的局限性等。事实上,对传统风水地理中迷信的哲学批判古已有之,王充、吕才、朱熹等有识之士就是典型代表[12-14],由于其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局限性,批判不彻底,未能区分传统风水地理中的科学与伪科学成分。中国传统哲学局限于类比方法认识世界,在传统的“天人合一”观念下,对表征万物序列关系的宇宙图式赋以象、数、理的意义而无限制地推演,附会以诸多牵强无稽的成分,这正是传统风水地理学中迷信的源头。必须进行剔除和现代哲学批判,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风水地理学。从传统风水地理走向现代风水地理传统的堪舆学即风水学(广义概念),其胎生于易学。堪舆学也称风水地理学(狭义概念),实际上传统的堪舆学(风水学)包括两大部分,即传统风水地理学和传统玄学[15]。这2个传统领域均含有迷信成分和伪科学思想。现代风水地理学是狭义的堪舆学,其主要研究聚落、民居、陵园等的选址、设计与规划,是通过对传统风水地理学的科学哲学过滤,剔除迷信成分和伪科学思想,以狭义堪舆学的科学哲学原理为基础,结合现代地理学、建筑学、人类生态学、环境景观学、环境伦理学、行为心理学等学科(不包括玄学),建立起来的一门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特的学科(图1)中国风水地理哲学基础——《周易》中的“天人合一”观《周易》中的“天人合一”观奠定了传统风水地理的哲学基础“天人合一”释义“天人合一”是《周易》哲学思想的核心,其思想本质上是关于天人关系问题[9,16-17]。

何谓“天人合一”?自“天人合一”思想萌芽至今,可谓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观点纷杂,见解不一。“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与“天人之分”说相对立。《黄帝内经》“天人相应”学说认为有2个基石:一是大的生态环境,即天地(大宇宙)的本质与现象;二是生命(小宇宙)的本质与现象[18-19]。站在第一个基石上,中国古天文学给出了系统的阐释,即:(1)天地对应;(2)天地气交;(3)天地同律。站在第二个基石上,中国古中医学给出了系统的释义,即:(1)人天同构;(2)人天同类;(3)人天同象;(4)人天同数。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刘笑敢教授[20]对古代“天人合一”观进行了梳理,提出8种“天人合一”观:(1)天道人事相贯通的天人合一;(2)以人事为重心的天人合一;(3)以天道为重心的天人合一;(4)天人感通式的天人合一;(5)道家式天人合一说;(6)禅宗式天人合一说;(7)唯器说的天人合一;(8)作为赞颂语的天人合一。这些都是当代学者“天人合一”思辨研究中特有的不同倾向。还有学者把“天人合一”思想归种涵义:(1)“天人合一”思想是政治管理之策;(2)“天人合一”是理想的生存状态;(3)“天人合一”是超拔的道德境界;(4)“天人合一”是高远的审美境界[21]。

关于“天人合一”的内涵,用《矛盾论》的观点分析[22],其根本表述是:“天”与“人”是世间万物矛盾中最核心最本质的一对矛盾,“天”代表宇宙环境、自然环境、物质环境的物质客体,“人”代表认识宇宙环境、适应自然环境、调适物质资源环境的思想主体,“合”是“天”与“人”矛盾间的形式转化,“一”是“天”与“人”这对矛盾相生相依、相互作用的根本属性。“天人合一”构成了人类社会中最根本、最核心的矛盾对立统一体系,这一体系又按照由内到外的顺序,存在着四大子矛盾系统(本我与超我、自我与外物、规律与原理、思想与现实世界),而人类一切活动的起点、发展趋向与终结,均在“天人合一”的四大子矛盾系统运动之中。“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可概括为5题:(1)人类生于天地之间,既是天地之精华,又是天地组成部分;(2)天地运行的普遍规律人类必须遵循;(3)天地运行规律与人类精神和心理活动具有统一性;(4)人性即天道,道德原则和天地运行规律是一致的;(5)人生的理想和追求是天地人谐调和谐[23]。“天人合一”的辩证思维奠定了传统风水地理的哲学基础无论对“天人合一”思想有多少种解读,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思想核心与精神实质[24-26]。

之所以如此,“天人合一”思想的以下3个功能足以证明:(1)揭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2)映射了人类生生不息,则天、希天、求天、同天的完美主义和进取精神;(3)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的辩 证思维模式。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具体表现在天与人的关系 上,实际上体现的就是“天人合一”的辩证思维。其最基本的表现形 “一分为二”与“合二为一”的对立统一关系[27-30]。“天人合一”的这种思维模式蕴含了整体性、矛盾性、系统性、联系性和动态性五 大特性,这五大特性为传统风水地理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哲学支撑, 奠定了传统风水地理的哲学基础。 现代风水地理的哲学基础——新“天人合一”观 现代风水地理实践赋予了“天人合一”新内涵 “天人合一”是传统风水地理学的核心思想,现代风水地理学仍然 是在风水这一特殊领域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地关系),离开了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基础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地关系),就 会成为“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因此其哲学基础依然是“天人合 一”的哲学思想。但是,这里有一点必须明确,现代风水地理内涵与 传统风水地理含义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以现代科学 为基础,摈弃了封建迷信和伪科学思想。

因此,其哲学基础“天人合 一”的思想,与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也有着本质的区别。这 种“区别”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对“天”和“人”的认识上[31-32]。通 过现代风水地理实践,通过对传统“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梳理,将 会逐渐认识到传统“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科学性和非科学性,弘扬 其科学的一面,摈弃其非科学的一面,使传统风水地理学走向现代风 水地理学。现代风水地理学认为,科学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对 其“天”的解释与以往不同,剔除了迷信成分。所谓的“天”,就是 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自然”。自然(Nature),即天然,非人为的。 自然是无穷多样性的一切存在物,与宇宙、物质、存在、客观实在等 范畴同义[33-34]。自然,最广义而言指的就是自然界、物理学宇宙、 物质世界以及物质宇宙,从这个意义上讲,还应包括人类社会(随着 人类的发展自然而然形成的)。自然通常分为非生命系统和生命系 统,被人类活动改变了的自然界,通常称为“第二自然界”,或“人 化自然界”[35-36]。在此基础上,从现代风水地理学角度出发,现代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对“自然”的解读又赋予了新内涵。笔者认为 这一新内涵就是把“天”看成是自然(环境)系统,这一自然系统可 分为若干层次,但最基本的层次有3 层次是宇宙自然(环境)系统;第2 层次是地球自然(环境)系统;第3 层次是与人类活 动相一致的局域自然(环境)系统。

各层次自然(环境)系统之间, 紧密关联,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不停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 传递,形成一个巨型、复杂、开放的自然(环境)系统。现代“天人 合一”的哲学思想对“人”的解释也赋予了新内涵,认为人是大自然 的产物,既是在一定地域空间上从事生产活动、社会活动、各种生活 的社会化了的人,又是具有丰富内涵、系统结构、组织功能的系统化 了的人。这种对“天”和“人”内涵的新解读,也给“天人合一”赋 予了新内涵,其要义简言之,即“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人地关 系和谐),持续发展”。笔者称之为新“天人合一”观。 新“天人合一”观是现代风水地理的哲学基础 新“天人合一”观是现代风水地理的哲学基础,主要是由其思想的 要义和现代风水地理研究与实践探索所决定的。1)以人为本是现代风 水地理研究与实践的最高宗旨现代风水地理研究的核心是新“天人合 一”观视野下的人地关系问题,其目的是探寻人地关系的规律,为科 学调控人地关系提供科学依据,促进人地关系和谐发展,最终促进人 的健康发展。现代风水地理的城、乡及民居选址、规划、布局,其目 的就是创建人类和谐美好的生存环境,有利于人类与自然和谐,最大 限度地满足人类心理需求,有利于人类身心健康。

因此,人地关系和 谐、持续发展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现代风水地理研究与 实践的最高宗旨。2)人与自然和谐是现代风水地理研究与实践的终极 目标人生在天地间,和谐相处是终极目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含义就是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这种和谐是解决各种生态问题 的根本途径,是实现人地关系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现代风水地理研 究与实践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协调人地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3)持续发展是现代风水地理研究与实践的不懈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 处、和谐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和一成不变的,总是处在由和谐到不 和谐再到和谐这样的周期变化过程中。每一个变化周期都推动人地关 系向更加复杂的方向发展。因此,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周期中,如 果不能及时掌控人地关系发展演化的新动向,及时调控人地关系,就 可能使人与自然关系恶化并走向极化,最终导致人地关系崩溃,人类 走向灭亡。现代风水地理研究与实践就是以风水地理环境这一特殊领 域为基础,结合现代地理学、气象气候学、水文学、生态学、心理 学、行为科学、环境科学等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规律,为科学调 控人地关系,实现人与风水环境持续发展,人地关系持续发展提供科 学依据[23]。

因此,人与自然(人与风水环境、人地关系)的持续发 展是现代风水地理研究与实践的不懈追求。 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对现代风水地理研究的意义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是现代风水地 理学的哲学基础,其核心内涵主要有3 点:(1)以人为本;(2)人 与自然和谐;(3)持续发展。以此为出发点,即可清晰地看出新“天 人合一”观对风水地理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3 个确立上:(1)确立 了现代风水地理研究的基本原则——“以人为本”;(2)确立了现代 风水地理研究的核心轴线——“人与自然和谐”;(3)确立了现代风 水地理研究的战略命题——“持续发展” 中国风水地理哲学基础——“天人合一”观与“人地关系”中国传统“天人合一”观对风水地理中“人地关系”的阐释 “人地关系”不仅是现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与核心,而且也是 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风水地理学研究的源头与核心。风水地理 学自萌芽之日起,就把“人地关系”确定为永恒的研究课题。《周 易》的“天人合一”思想,是风水地理学的基本哲学思想。因此, “天人合一”思想对“人地关系”的阐释,是支撑风水地理研究的基 本理论和方法论。前已述及,关于《周易》“天人合一”思想的解 读,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五花八门,种类纷呈。

为了清晰认识 和把握“天人合一”观对风水地理中“人地关系”的阐释,以开展深 入地风水地理研究,以诸多古代学者的相关研究为基础[37-41],归纳 梳理传统经典的“天人合一”观对风水地理中“人地关系”的解读, 基本上都可以折射统一到5 种理论模式中(表1) 传统风水地理选址规划布局中构建的“人地关系”模式 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大地上,特别是汉族分布区,在传统的聚落选址 规划布局中几乎都打上了传统风水地理的“烙印”,典型的案例不胜 枚举,这里仅以浙江兰溪诸葛八卦村为例,简析传统风水地理选址规 划布局中构建的“人地关系”模式。诸葛八卦村于元代中后期开始营 建,至今有600 余年历史。就地形、地貌、水文、气候、植被、朝 向、景观等而言,堪称人居理想环境之典范[42]。该村地形中间低 平,四周渐高,外有八座山,形成外八卦,内以钟池为中心形成内八 卦。钟池是诸葛八卦村的核心所在,也是布列“九宫八阵图”的基 点。“钟池”乃设计的“太极”,在传统风水地理布局中,往往把 “太极”看作与宇宙相连。不仅如此,该村整体格局左有石岭溪,右 有高隆市,前有不漏塘,后有高隆冈,其地形、地貌正是青龙、白 虎、朱雀、玄武“四灵守中”的风水格局,形势契合了堪舆家的理想 模式。

综观诸葛八卦村的风水地理大势,映射出山环水绕,负阴抱 阳,藏风聚水的一种意境景观格局(图2)。由此可以看出,这种传统 风水地理选址规划布局中构建的“人地关系”模式是:以人为本,人 适应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对人具有重要影响甚至有决定性作 用,人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有一种超自然的东西相关联,具有神秘 性。简言之,这种“人地关系”模式是传统的人地适应论、地理环境 决定论、人地感应论的复合体,既是长期生活经验的科学总结,又具 有一定的神秘主义色彩。 中国新“天人合一”观和科学观视野下的“人地关系”理论模式 在现代新“天人合一”观的框架内,人地关系有了全新释义,笔者 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8 个方面:(1)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 产物;(2)自然界是人类存在与发展的根基;(3)自然的精华—— 人类创造了社会(人类是主体,具有强大的主观能动性);(4)人类 自然社会构成一个复杂开放的人类生态系统;(5)人类社会必须遵循 自然运行规律;(6)人类的物质、精神、心理活动以及价值观念和伦 理道德与自然运行规律具有统一性;(7)人类的理想是人类、自然、 社会的统一和谐持续发展;(8)人类的追求是生活越来越美好。

然而 现代人对人与自然关系(人地关系)的解读也是多种多样,方创琳于 2004 年对此作了系统总结[43]。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就是古代或者 传统的“人与天”“人与自然”,和现代的“人与天”“人与自然” 或者“人与地(地理环境)”,既有着本质意义上的不同,又有着千 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对人地关系中涉及到的“人与天”的问题,不 要人为地赋予其神秘色彩,要把物质与精神统一起来以辩证的思维解 读“人与天”“人与自然”,辩证地解读人地关系。以地理科学哲学 发展的历史轴线为基础,按照不同的历史阶段,把中国“天人合一” 观和科学观视野下的“人地关系”的理论模式和西方哲学科学视野下 的“人地关系”的理论,作一归纳总结(表2)[43-47],以便互相借 鉴,取长补短,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为现代风水地理学在城乡 规划、民居规划中做到人地关系协调和谐,从哲学和科学上提供人地 关系理论的支撑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 更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现代风水地理选址规划布局中构建的“人地关系”模式 现代风水地理选址规划布局中构建的“人地关系”模式,与传统风 水地理选址规划布局中构建的“人地关系”模式有着明显的不同,主 要是吸收了传统风水地理选址规划布局中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模式, 剔除了伪科学和迷信的成分。

现以青海黄河果岭国际旅游度假区风水 地理选址规划为例进行分析。青海黄河果岭国际旅游度假区位于青藏 高原与黄土高原交界的贵德县境内[1,48],其周边群山环绕,是相对 封闭的盆地,同时,紧邻黄河河谷,形成山环水绕的格局态势。基地 规划面积约为,水域面积,内含侵蚀性构造高山、堆积侵蚀中低山、 堆积阶地、准平原和黄河现代河床等地形地貌,叠加着湿地、河流和 草地等自然资源,构成极为壮观的自然环境景观。以基地内、外的自 然环境景观要素为基础,结合其气候、水文、风向等,实现青海黄河 果岭国际旅游度假区的轴线定位和主要功能定位。在风水地理经典理 论“阴阳论”“五行论”“精气论”“形势说”等指导下,遵循现代 风水地理选址规划布局的整体系统、因地制宜、山水选择、负阴抱 阳、顺乘生气、阴阳调和辩证、合时有情、科学审美、改造风水(趋 利避害)等原则,对基地及其周围的自然环境景观进行科学分析,在 “预测论”“方位论”“四象模式”的指导下,确定青海黄河果岭国 际旅游度假区的中心定位和坐向;借助堪舆(风水)罗盘,确定其轴 心线的走向,使基地各功能区的布局系统、协调、和谐,呈现出“天 人合一”之美(图3)。这一选址规划布局体现出以人为本、天人感 应;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负阴抱阳,藏风聚水;顺乘生气,万物感 应;山环水绕,环境幽美。

人、建筑、自然环境有机配合,趋利避 害;协调统一,浑然一体;生机勃发,相得益彰,人与自然和谐顺 畅,做到了游人美、建筑美、自然美“三美”珠联璧合,和谐统一, 可持续发展。由此可以看出,现代风水地理选址规划布局中构建的 “人地关系”模式是: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即人 地关系和谐可持续发展论。 结论1)《周易》是中国古代一部最伟大的哲学和预测学著作,其“天 人合一”观是风水地理学的哲学基础。由于《周易》自古至今被人为 地误认为是算命之术,故也被人为地涂上了“迷信色彩”,并渗透到 传统风水地理学中。绝不能因为传统风水地理含有迷信色彩和伪科学 思想,对传统风水地理所阐释的而现代科学又无法解释清楚的先人经 验和事象进行一概否定,因为即使现代科学对人-自然系统的认识也只 是微乎其微,无法解释的事象浩如烟海,数不胜数。传统风水地理学 含有迷信色彩和伪科学思想,必须进行哲学科学批判,必须进行革 新,引入相关的现代科学理论、方法、技术,从定性研究走向实证研 究,从传统风水地理学走向现代风水地理学。 2)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李政道曾经对科学巨匠钱学森说: “我国的《周易》是纯之又纯的科研成果”。

其实,中国自古以来在 治理山水,建造城乡、宫殿、园林、民居等工程中,都是以“天人合 一”哲学观为主线,以风水地理学(堪舆学)为指导,风水地理学的 实践,充分体现了《周易》哲学思想“天人合一”的科学性。 3)传统风水地理学的哲学基础是《周易》中的“天人合一”思 想,而现代风水地理学的哲学基础仍然是如此。但是,在现代风水地 理研究中,对“天人合一”思想在摈弃“迷信”思想的前提下,赋予 了现代科学的新内涵,真正反映出其科学精髓,也可称为新“天人合 一”观。现代“天人合一”思想的要义有3 点:(1)以人为本; (2)人与自然和谐;(3)持续发展。此3 点看上去极为简单,但其 哲学、科学内涵极为丰富深刻,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光辉哲学思想的结 晶,是指导人类持续发展的最高准则。这些思想必须贯穿于现代风水 地理研究的始终。 4)“人地关系”不仅是现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与核心,而且 也是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风水地理学研究的源头与核心。风水 地理学自萌芽之日起,就把“人地关系”确定为永恒的研究课题。 《周易》的“天人合一”思想是风水地理学的基本哲学思想。因此, “天人合一”思想对“人地关系”的阐释,是支撑风水地理研究的基 本理论和方法论。

5)《周易》“天人合一”哲学观对“人地关系”的解释,为现代 人文地理学研究“人地关系”提供了科学的哲学思维方式和方法,具 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尽管中外基础医学论文对人地关系的 研究提出了多种多样的理论模式,笔者认为这只是对“天人合一”观 视野下的人地关系研究的不断发展、完善与深化,并未有超越“天人 合一”这一古老的哲学命题视野下的人地关系的内涵框架。 作者:方创琳 单位:鲁东大学环渤海发 展研究院 易学与堪舆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 “天人合一与风水地理哲学基础论文”文档源于网络,本人编辑整理。本着保 护作者知识产权的原则,仅供学习交流,请勿商用。如有侵犯作者权益,请作者留 言或者发站内信息联系本人,我将尽快删除。谢谢您的阅读与下载!

推荐内容: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