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未知,焉得仁?:《论语》新言“公冶长”之十八,萝卜/摄影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子张,姓颛孙名师,孔子弟子。
子文,姓斗,名榖於菟。还有说子文,姓斗,名榖,字於菟。楚国上卿。古代楚人称虎为於菟。(其实,都不太重要,就知道是个人名就行了)
崔子,姓崔名杼。齐国大夫。
陈文子,姓陈名须无。字文子或谥号为文子。齐国大夫。
子张问孔子,子文官为令尹(“令尹”这个官位有多大,笔者也不甚清楚,但作为楚大夫,官职肯定小不了。)而且还前后做了三次令尹,但他并没有喜形于色,得意忘形。子文还被解职过三次,他也没有抱怨,而且他在“下岗”(或转岗)时,与他的继任者新的令尹也妥善交接,您说子文的表现如何?
孔子说,子文这样做可以称为忠诚于工作,忠于国家公职。
子张问,那子文可以称为是“仁”吗?
孔子说,不知道,只知道他上述行为可以称为尽忠尽职,但说不上是仁。
子张接着问,崔子作为齐国大夫,把齐国君给杀了,陈文子身为齐国大夫,且拥有不少的财富(有马十乘,据说为四十匹左右,两千多年前有四十多匹马,是不是就和现今时代有四十多辆汽车一样啊……),但这些东西陈文子不要了,弃之而去,跑到其它城邦去了。但跑到那城邦,发现那里的大夫也是像齐国大夫崔子一样不靠谱,就离开了那城邦。后来又到了一个城邦,发现当地官吏有同样问题,仍如崔子一样不可靠,就又离开了。
子张问孔子,您看陈文子的做法怎样?孔子说,陈文子可称的上明辨是非。子张问,能称的上是仁吗?孔子说,不知道,只知道他是个是非分明,能取舍,有见地的人,但也说不上是否是仁。
笔者按,“仁”的多维度的理解姓颛孙,和孔子对于“君子”,对于“义”的解读方式很类似——都是貌似特别特别多的属性,有时又常“模模糊糊”的描述。其实,随着笔者对于《论语》的深入学习,才慢慢体会到,“仁”贵在己心体悟,通过老师口,或者通过别人阐述,都不能变为自己的深刻理解和能开展的实践……所以说,孔子之所以对于“仁”的要求这么高,即使一个人具备了很多闪亮的品质仍好像达不到“仁”的境界,其实根本还在于,我们如何通过一个人的言行来看透他的内心与出发点。如果一个人发自内心的姓颛孙,自然而然的具备了仁心、仁言、仁行了,事情不论大小,都是仁!而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深处,以一己之私驱动,那他表现出再多的高大上的言行,都很难让我们感受到“仁”之真正仁厚。
仁,是人心的表现:有一己之私,也有无私;是己私,更是无私;存私心,终不仁。但,怎样做到无私??怎样考核“仁”??
笔者现在也没有什么标准答案,大家可以一同来探索!
萝卜/文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