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面蓝字
加入龙氏大家庭
热点推荐:
▼
龙、姓氏、龙氏小考暨武陵龙氏辨析(一)
江西永新 龙林森
一、龙是什么?
龙是中国人推崇备至的神物。它长着麒麟的角,凤凰的尾,鹰的爪······。是具有九种动物合而为一之九不像之形象,兼备各种动物之所长的异类。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辞海》对龙有多种注释,其中一种注曰:“(龙是)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康熙字典》注曰:“(说文)龙,鳞虫之长,能兴云雨,利万物,故为四灵之一。”《礼记·礼运》曰:“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麟为百兽之长,凤为百禽之长,龟为百介之长,龙为百鳞之长。四灵,也叫作四象、四神,也谓四星名,即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龙与白虎、朱雀、玄武一起并称“四神兽”,是我国古代人民最喜爱的吉祥物,是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之一,排行第五。
龙是一种图腾,一种文化。在远古时期,各个部落都有自己崇拜的图腾。王延寿在《玄中记》中说:“伏羲龙身,女娲蛇躯。”而大量文献和考古资料均证明,伏羲“人首蛇躯”,蛇是伏羲氏的图腾。因传说龙具有腾飞与奋发、雄壮与威武的气势,声则震乾坤,翔则瞬千里。驰骋浩浩九天,横扫妖孽毙。谓兽、谓灵、谓神,万民世代敬仰,天子自相拟,神秘莫可知,功能何者异,故在伏羲氏征服了当时所有的部落后,这些部落遂改变了自己原有的图腾,以蛇为基础,汇合多氏族图腾,组成了一个中华民族的总图腾——龙。现代学者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一文中指出:“龙是一种图腾龙文化,并且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是“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龙图腾的形成,象征了中华民族主体血脉的汇聚和文化的奠基。从此,普天下的中国人都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龙的传人”,共同尊奉同一个祖先——伏羲。在伏羲的旗帜下,多民族团结和合,统一为中华一家。太昊伏羲因此而成为中华民族血缘和文化的广泛代表
据传说,伏羲定都陈地后,立九部、设九佐,以龙纪官,号龙师,成为龙祖,这也是中华民族自称龙的传人的由来。伏羲以龙纪官,典出《左传·昭公十七年》:“太昊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伏羲以龙纪官,就是用各种龙的名字来给官职起名字。据北宋刘恕《通鉴外记》载:“伏羲称帝,以龙纪官,分部治理,命朱褒为飞龙氏,造书契;昊英为潜龙氏,造甲历;大庭为居龙氏,造屋庐;混沌为降龙氏,驱民害;阴康为土龙氏姓和,治田畴;粟陆为水龙氏,繁滋草木,疏导泉源。又命五官:春官为青龙氏,夏官为赤龙氏,秋官位白龙氏,冬官为黑龙氏,中官为黄龙氏。”等等。伏羲是我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之一,他的活动,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始。故伏羲、神农与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龙也就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炎黄子孙被称为龙的传人,中华民族的文化被称作龙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以龙纪官”中的“纪”,是“记”的意思,并非姓“龙”名“纪官”。“龙师”,是部落军事组织的称号,并非姓“龙”名“师”。
封建时代用龙作为皇帝的象征,也用来指帝王和帝王的东西,如:龙种、龙颜、龙廷、龙袍、龙宫等等。
龙,是一个富有特殊含义姓氏,也是一个吉祥的姓氏。以龙为姓氏,标志着这个姓氏的崇高与非凡,是龙文化的一种心理底蕴的表现。
龙,还有其他的注释和含义,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二、何为姓氏?
姓氏,是标志家族系统的称号。
据说,在远古时期原始社会,就出现了姓氏。三皇之首的伏羲,画八卦,正姓氏,是文明的一大发展。人类有了姓氏,才彻底告别了“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的蒙昧状况。
姓,产生于原始氏族社会。在原始社会,若干氏族组成一个原始部落,部落内各氏族又独立存在,同时,各氏族之间又有着密切的婚姻联系,姓就作为识别和区分氏族的特定标记符号应运而生。秦国刻石《诅楚文》中,始见姓字为“女”字和“生”字的组合字,表明姓氏最初是以母系血缘为标志来进行区分的,是由母权制社会中妇女的地位所决定的,其作用就是便于通婚与鉴别子孙后代的归属。同姓内部禁止婚配,异姓氏族之间可以通婚,子女归母亲一方,以母姓为姓。这一字形最终被字圣、中国文字学的开拓者——汉代的许慎定形,成为会意字。中国最早的姓都带有“女”字,如姬、姜、妫、姒等。
氏,最早在原始社会晚期形成。黄帝时已有“胙(zuo)土命氏”。值得说明的是,远古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轩辕氏(黄帝)、金天氏(少昊)、高阳氏(颛顼)、高辛氏(帝喾)、陶唐氏(尧,又称伊祁氏)、有虞氏(舜)、有夏氏(禹)等氏,是后世对想象与传说中的祖先的尊称姓和,不同于“胙土为氏”。
氏字的出现,早在甲骨文中就有。清代文字学家朱骏声在其名著《说文通训定声》中,释“氏”字本意为木本,是植物之根,为象形字,后来被转注为姓氏的氏,取木之根本之意。氏的产生,最大量、最频繁的时代是周朝。
姓的起源较早,形成后也较为稳定;氏的起源较晚,并不断发生变化。北宋刘恕撰的《通鉴外纪》曰:“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国语·周语》载:“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享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为氏。”宋代郑樵的《通志·氏族录序》和清代陈廷炜编撰的《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先秦)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天下同姓是一家,故而同姓不婚)。三代之後,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
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和阶级社会、国家制度的形成,出现了赏赐封赠土地以命氏的“胙土为氏”的习惯以后,继而,氏之源起,形成滥觞,出现了以各种形式得氏的现象。至此,姓和氏本意的属性分野,实质上已不太明显。到了西汉时期,姓和氏的区别分野已经微乎其微。司马迁作《史记》时,干脆把姓氏混为一谈,成为不可分割的同一属姓了。所以,清初学者顾炎武在《田知录》中说:“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是也。”姓氏合流之后,从古到今,中国人使用的姓氏中十之八九可以说是由姓派生出来的氏演变而来的。
姓氏的来源,有多种。有的产生于图腾,有的产生于神话传说;有的以国名为氏,有的以地名为氏,有的以字、名、次、谥为氏,有的以官、爵、技、事为氏,还有皇帝赐姓,避讳改姓,“胡姓汉化”等等。
中华民族的姓氏有五六千年的历史。据清代陈廷炜编撰的《姓氏考略》载:在华人的数以千计的姓氏当中,最古老的是“姬”姓,而最广泛的是“李”姓。根据1996年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姓氏大辞典》(袁义达、杜若甫编著),我国古今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姓氏一共有11969个,其中单字姓氏5327个,双字姓4329个,三字姓1615个,四字姓569个,五字姓96个,六字姓22个,七字姓7个,八字姓3个,九字姓1个,此外还有异译、异体字姓氏3136个。在这11969个姓氏中,有4925个未注明姓氏来源,有2224个系少数民族姓氏,二者合计7149个,占11969的59、7 %,其余4820个为汉族姓氏。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姓氏数量的最新统计,也是不完全的统计。现代中国人使用的汉字姓氏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去调查发现,尤其是那些还保持着汉唐古音的交通闭塞地区,以及由于文字障碍的少数民族地区,肯定还有很多姓氏埋没在民间。又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对全国户籍人口的2007年统计分析显示:王姓超过李姓成为中国第一大姓,有大约9288.1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25%。
龙姓是古老的姓氏之一,在历朝编纂的《百家姓》或姓氏辑录中,龙姓都被列为一大姓氏。据1987年5月3日《人民日报》报道,在100个汉族姓氏中,龙姓按人口数量(为312万),被列为第85位,约占全国总人口的0.24%。
龙姓的发展,体现着中华民族相融的历史大趋势。从龙氏历史演进过程来看,这一过程,既体现着北方龙氏与南方各族相融,又体现着少数民族龙氏与汉族及其他各族相融。就在这一步一步的相融中,龙氏完成了遍布华夏的历史旅程。今日的龙氏,尤以湖南、江西、广东、四川、贵州等省为多,这五省的龙氏人口,约占全国汉族龙氏人口的70%以上,其中以中华龙氏武陵(湖南)世系中的盐堆(永新)龙氏的五派分支后裔为主。
(待续)
评论留言